存货周转次数是什么?如何计算?
顾名思义,存货周转次数即为企业存货在一段时间内被出售或使用的平均次数。一般情况下,存货周转次数越多,意味着企业对存货的运营能力(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)越强,对应的生产成本就下降了,变现能力也就增强了。因此,现如今,存货周转次数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一大核心指标。
存货周转次数存在两个不同计价基础的计算公式。一个为“销货成本/平均存货余额”。其中,销货成本即为“期初商品盘存+本期进货-进货退出-进货折让-进货费用-期末商品盘存”,平均存货为“(期初存货额+期未存货额)÷2”。该公式反应的是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,侧重于流动性分析,是企业购、销、产效率的集中体现。通俗来讲,就是快产快销有“活钱”!需注意的是,这里的有“活钱”只是简单指企业变现能力强,却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强。比如说,一家小卖部每天进一千的货,然后一天卖完,它的存货周转次数就比较高,但是盈利能力高不高就不知道了。
那么如何通过存货周转次数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呢,来看看另外一个存货周转次数公式——“年销售额/平均存货余额”,其中平均存货余额为“流动资产-速动资产”。这个比较侧重于盈利能力分析。在该公式下,我们可以发现,企业存货周转次数主要取决于年销售额以及平均存货。企业要想提高存货周转次数,也需要从这两点下手,要么提高年销售额,要么降低平均存货。在实际应用中,即为企业要努力提高生产水平,以便更快的生产出更优质的商品。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呢?也要尽快的出库,并售出。这样,我们就可以确保新的生产不断,也可以避免旧产品过期造成浪费。另外,在销售端,我们则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,搭配各种促销活动,尽快的将商品卖出去。
在计算存货周转次数的时候,我们要根据分析目的来选择不同的计算公式。我们要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,那么就用第一个公式,分析企业的营收能力,则用第二个公式。
最后,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,那就是产成品、自制半成品、原材料、在产品、低值易耗品之间的比例关系。有些时候,虽然总存货余额没有变化,但是上述品类比例发生变化,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企业潜在的运营问题。比如说,有一段时间,产成品比例提高了,那就是说,企业可能销售端遇到障碍,生产节奏放慢了。因此,优秀的企业需要将上述品类的比例控制在一个理想的数值,方能让企业呈现出良性发展势态。
相关资讯